近日,国家科技部正对2021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进行公示,山东天维膜技术有限公司的项目成功入选“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榜单,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巨化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顶尖高校院所和大企业并驾齐驱。
“明年我们有两个产品实现规模应用,将迎来收获季。”山东天维膜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连文玉对2022年充满期待。
脱胎于山东省海洋化工科学研究院的背景,让天维膜“天生”就打上了高科技的烙印,从2003年落户潍坊高新区到现在已经18年,企业仅有4个产品,漫长的研发周期注定了企业厚积薄发的特性。
“市场不用愁,只要推出来都是供不应求,就是太磨人。”连文玉告诉记者,4个产品研发分别历时9年、9年、8年和8年,可以解决工业废水的循环利用甚至达到零排放,在工业领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对普通企业而言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是常态,但对一家科技型企业来说每一个兵都不能舍,特别是技术人才。作为企业的当家人,引来人才、留住人才是公司的头等大事。
在“扩散渗析膜材料”领域站稳脚跟之后,2013年天维膜向“电渗析膜材料”这项技术发起冲击,但是苦于没有相应的技术人才牵头,难以推进。此时,中国科技大学徐铜文教授向天维公司推荐了自己的博士生傅荣强。
来到天维膜以后,傅荣强博士从零开始组建团队,历时8年顺利攻克难关,实现电渗析均相膜的国产化,填补国内空白。他的到来还实现了引进一个人才,带起一个团队,加速企业人才力量倍增的效果。
“现在老婆孩子都是潍坊人。”傅荣强曾就职于西门子,正是看准了天维膜这个平台才来的潍坊,现在傅荣强把妻子和两个孩子都落户到了潍坊。
如何让千辛万苦培养和招引来的人才留得住,答案就藏在一张“全家福”里。
“这是2021年春节放假前,我们的技术人员带着家人一起来公司包水饺时拍的。你看都带着小孩,大家玩得非常开心。”这张合照背后有公司对如何留住人才的思考:“天维膜不只是一个工作的地方,更是一个大家庭,在这里人人能找到归属感。”
技术是天维膜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对技术人才格外尊重和支持,今年3月份,天维膜推进股权激励,让人才从“打工人”变成企业的“主人”。
但是在入股的时候,很多人一时拿不出资金参股,看到大家的难处,公司总经理主动联系银行为大家贷款并个人担保,把自己房子向银行抵押200多万分别为7人垫资。尽管律师建议他走法律流程,与借款人签订反担保协议,但是连文玉总经理觉得大家绑在一起共同努力,一起奋斗,把天维这个事业做好,这是自己的事,风险有我来担,形成团队凝聚力,就一直把这些协议压在案头“吃灰”。
“从法律的角度上,这是规范操作,但和家人这么较真儿就生分了。”连文玉觉得大家就像一个大家庭,要彼此信任,这个程序不走也罢。
150人的企业规模,研发人员占了四分之一,公司一再强调“团队”的重要性。“我们有大学生社保关系在外地,高新区二话不说给办了大学生补贴;项目申请超了时限,经发局协同财政局专门给我们协调处理;新材料保险补贴申请需要第三方机构出鉴定,因项目太前沿没机构能鉴定,相关部门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解释,帮助企业争取到了补贴……”连文玉说,高新区无微不至的关心让他省了不少心,团队固若金汤。
经过18年的发展,山东天维膜技术有限公司已成为国内离子膜及工艺、装备制造的领军品牌,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牵头制定国家化工行业标准三项,还拥有“山东省荷电高分子膜材料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山东省瞪羚企业”“山东省隐形冠军”等金字招牌。
2022年,天维膜有两个产品进入市场,核心装备加工厂房将建成投产。如今,公司又有了一个新的目标——上市。
山东天维膜技术有限公司第一代产品“扩散渗析阴离子交换膜”,研发历时9年,主要用于工业废酸回收及循环利用,已实现规模化应用;第二代产品“扩散渗析阳离子交换膜”,研发历时9年,可有效降低氧化铝生产过程能耗20%,将于2022年规模化应用;第三代产品“电渗析阴阳离子交换膜”,研发历时8年,已替代进口产品在冶金、化工、制药、化纤等行业大量应用;第四代产品“双极膜电渗析”,研发历时8年,可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将到2022年投放生产。(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蓓 通讯员 聂玉金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