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环保网APP
扫码下载
中国环境报评论:传统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要与高水平保护同频共振
核心提示:传统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要与高水平保护同频共振

       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既事关百姓衣食住行,更关乎国民经济基础,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此,要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近年来,各地优先推动传统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取得了积极进展,如浙江省宁波慈溪橡胶、绍兴柯桥印染、金华兰溪纺织等传统产业均成功实现了高品质、可持续发展。但笔者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地方的传统产业集聚区现状与绿色化发展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笔者认为,要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让传统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与高水平保护同频共振,不断提升含绿量、含金量、含新量,需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坚决还清欠账,持续“腾笼换鸟”。一些地方的小五金加工、废旧金属回收利用、塑料造粒等传统产业集聚区,发展起点低、基础条件弱、环保历史欠账多,必须立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治理,并建立起动态清单制度。具体而言,对具备转型条件的上规模企业,应积极扶持、树立标杆;对升级意愿强烈的企业,应鼓励整合、改造提升;对一批环保不达标、污染严重的落后企业,要坚决减少低水平的无效供给,“腾笼换鸟”为优质企业腾出发展空间。

      严把准入门槛,擦亮绿色招牌。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要结合区域环境质量现状,从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等方面进行统筹谋划。既要继续突出传统产业的发展优势,又要展望未来不断强化“绿色”基因。对已有项目升级改造过程要加强源头监管,明确新建项目相关设施、工艺路线应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对新上项目要立足当前最新生态环保要求,力争上水平、上档次。坚决杜绝因一时发展冲动铤而走险,以“偷梁换柱”“化整为零”等方式,继续纵容国家明令限制或淘汰的工艺和设备上马。

      强化基础配套,提供过硬服务。环境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决定了传统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基础和潜力,必须因地制宜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并提升运营水平。例如,对于化工、制药类产业集聚区,要依据产业特色和特征污染物,适度超前配套建设处理工艺可靠、处理方式灵活的污水处理厂,并加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及维护;对于陶瓷、碳素类产业集聚区,要大力推进天然气或煤层气管线建设,加强用气保障,加快淘汰中小型煤气发生炉,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对于电镀、热镀类产业集聚区,则可规划建设集中式电镀、热镀废水处理站有效处理重金属污染。

      提升管理水准,助力持续发展。推动传统产业集聚区绿色发展,还需不断探索先进监管和帮扶方式。比如,按照产业集聚区布局特点,探索建立企业特征污染物“指纹库”,针对不同类型企业不同环境风险点,实行分类监管、差异化监管;加大环境帮扶和执法力度,推行“环保管家”服务,对重点排污单位进行全面细致的帮扶检查;实施“店小二”式服务,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企业利剑高悬但注重现场指导、解决问题;提升科技化精准化执法水平,实现重点环境污染单位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运维、联网全覆盖,区内主要排污节点统一安装流量计和视频监控,并辅以微型环境质量监控设备,确保集聚区始终维持高水平监管、高水平保护。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既不能罔顾原有产业优势而一味追求高端,更不能将传统产业简单当成“低端产业”强制退出,而是要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推动传统产业成为我国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重要基础,在全球产业链中保持有利的地位和持续的竞争力。


文章转载自 中国环境报,如有侵权,可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