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以下简称“滨开区新材料产业园”)实施精准治理、本质降污,挥发性有机物(VOCs)改善幅度在江苏省重点园区中排名同比上升11个位次,为园区VOCs治理提供了参考借鉴。
常州滨开区新材料产业园VOCs治理做法与成效
突出“四个关键”,明确治理思路。定位“有机液体储存和运输”这一关键环节。统计显示,园区储运环节排放量占VOCs排放总量约40%。抓住“治理设施较为低效”这一关键问题。部分企业治理设施较为低效,运行维护不到位,部分储罐呼吸阀低效导致物料损耗较多。锁定“监管手段薄弱”这一关键制约。园区污染溯源手段不多,治理精准度不够。夯实“特征物种名录库”这一关键基础。逐家企业摸排家底,完善分环节、分物种的VOCs排放清单,实现企业排污“指纹化”,为快速定位污染问题、实现精准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实施“活性减排”,推进精准治理。筛选确定丙烯、甲苯、异戊烷3个臭氧生成潜势突出的“活性物种”,靶向治污、效果明显。针对频繁出现的丙烯高值问题,结合排污特征“指纹库”,定位到企业火炬气排放问题。采用无人机抵近火炬排口,开展采样溯源,锁定丙烯高值源头。为定位企业甲苯高值源头,深入开展工艺摸排,对每一桶物料、每一处设施、每一个环节排查诊断,对阀门、接头、排口逐一监测,追溯到含高浓度甲苯废气的排口。针对园区异戊烷高值突出问题,运用红外成像仪等设备锁定阀门、法兰等排放环节,推动全面改造提升。实施靶向治理后,园区异戊烷、甲苯、丙烯浓度分别降低43%、32%、28%。
推进系统施治,持续稳定减排。实施全过程、全环节治理,既“见实效”又“见长效”。聚焦源头治理,推进9家企业实施原(辅)材料清洁替代,16家企业建设智能车间,园区60%以上企业清洁生产达先进水平。强化过程管控,推动8家企业将人工倒料、临时泵输送等升级为管道输送,实现VOCs物料“零散逸”;20余家企业槽罐车改为“底部装载+快速干式接头”,有效减少装卸液体喷溅、接头处残液。优化末端治理。园区企业累计投入1亿余元实施治理升级,同时还更换使用250余套储罐高效呼吸阀,推进实现高效呼吸阀全覆盖。
强化科技赋能,提升支撑能力。将固定式、移动式、遥测式监测手段有机结合,有力破解高值压降、活性物种溯源等难题。用好一套常态化工作专班,下设溯源管控、专项排查、数据分析、数据质控4个专项小组,全天候数据盯控、预警发布,一旦出现污染高值,即时响应、高效压降。建立一体化智慧监管平台,建设“精准感知—智能响应—靶向管控”全链条智慧监管体系。落实一项定期“体检”机制,定期采用便携式检测仪开展自查、研判治污形势、交办整改任务,安排常态化走航排查。
园区VOCs治理的思考与启示
滨开区新材料产业园VOCs治理工作中,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分管负责同志多次赴产业园开展帮扶,指导园区摸清摸透关键、明确治理路径。同时,坚持科技赋能,注重激发企业高水平治污的内生动力,使得各项治污措施落到实处。
牢牢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化工生产企业工艺复杂、专业性要求高,有些企业会陷入“治反复、反复治”困境。“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产业园在治理过程中,全面摸清摸透治理关键,对关键物种实施重点控制,对关键环节实施深入排查,对关键问题加强督导整治,确保治理达效。
坚持系统治理、本质降污。VOCs治理是系统工程,“运动式”整改方式难以触及问题本质,往往治理效果不佳。实施系统治理后,以清洁原料替代实现源头减排,以优化生产工艺促进清洁生产,以“上设施”“上工程”等推动治理水平提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强化科技支撑。VOCs排放源数量多、分布广,含VOCs物料的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均可能产生排放,治理监管难度大,离不开强大技术团队和科技装备的支撑。治污工作有的放矢方能事半功倍,科技力量让“的”更明确、“矢”更精准。
提升企业治污积极性。近年来,江苏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干好干坏不一样”的政策导向,治理领先企业能够获得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豁免、资金奖补、绿色金融支持等。管理者和企业找到了“最大公约数”,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做好污染治理不仅是企业的法定义务,而且能支撑更好的发展。比如,宏川石化因储罐废气排放等问题曾屡次被列入“问题清单”。通过帮扶,企业认识到高水平治理的重要性后,治污积极性明显增强,不仅更换使用140余套高效呼吸阀,还主动加码,完成70个紧急释放人孔、70个量油孔升级改造等工作,污染治理达先进水平。
作者单位:陈善莉,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赵秋月,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文章转载自 中国环境报 作者:陈善莉 赵秋月,如有侵权,可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