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生活方式、环境教育……在生态环境领域中,公众最关心哪些话题?
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记者带着这些生态环境领域的关键词走上街头,随机采访了市民、游客、高校师生等不同群体,听听他们都关心哪些话题?一起来看看!
“双碳”热度不减,绿色出行颇受关注
去年两会中,“双碳”是热门话题,而今年,“双碳”依旧是公众关心的重点话题之一。“能源转型”和“低碳出行”也成为大家口中的高频词。
来自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研究生张同学结合自身专业,分享了他对建筑设计中的“双碳”认识,“我们要在建筑设计规划的过程中,对它的碳排放进行强有力的规划和监管,在整个建筑运营使用过程中也要对它的碳排放进行追踪和回顾,只有一个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才可以让建筑的碳排放真正降下来。”
当前,新生事物中的“减碳”也颇受关注。一名学生表示,“我比较关注存算一体和算力提升等内容,它突破了传统的冯诺伊曼结构,能大幅提升计算效率,在我看来,它也是一种绿色能源转型。”
不少市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生活中会选择一些力所能及的低碳行为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表示,“我曾经有十几年时间上下班都开车,那时我也不觉得开车通勤有什么不妥。但最近七八年,我体会到骑自行车上下班也是愉快的通勤方式。绿色生活方式的转变在我个人身上花了近20年时间,我希望两会代表委员们也多关注绿色生活方式,让十几亿人以更快的方式理解这个变化。目前,北京自行车道路建设做得很好,我们希望更多人使用它,比如骑行轻量化的助力自行车。在此,也呼吁两会代表关注与支持。”
家住海淀区的孙女士告诉记者:“在日常生活中,我和身边同事会尽量选择步行、骑行等低碳出行方式。骑行中,不仅可以感受到阳光和自然的美好,也能为环保贡献一份力量。但逆行、并行、占用人行道等情况仍有发生,希望两会代表委员们能关注文明骑行这一话题,相关部门可以加大监督力度,大家共同营造良好的骑行环境。”
关心污染治理、资源利用等身边事
呼吸清新的空气,抬头见湛蓝的天空,身侧是清澈的河水……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群众对生活环境的基本需求。因此,环境污染治理话题也是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来自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李姓同学告诉记者:“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更关心自己家附近的一些环境数据,如水污染、土壤污染或空气污染每天的数据变化情况等。我希望能够更加便捷地查询到这些环境监测数据,让普通民众直观地感受到家门口生态环境改善的情况。”
除了高校学生,来自武汉的一名小学生也同样关注着环境污染治理话题,“我注意到,此前武汉的公交车基本上都是油车,现在全部改成了新能源电车,新能源电车比较清洁,它减少了尾气排放对城市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
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样备受关注,来自河北的游客王先生说:“我生活的城市是一个拥有海域的旅游城市,我关心海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在现有资源禀赋条件下进行科学开发,合理地运用公共空间,避免过度开发。”
同样是城市绿化空间话题,另一位市民则认为,“在城市绿化理念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公共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可以借助当前全新的科技理念。”
“教育+自然”话题深入人心
近年来,随着公众对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话题的关注度日益增长,环境教育逐渐纳入越来越多地区的学校课程之中,学生对于亲近自然的渴望也更加深切。
“我读二年级,我喜欢小兔子,非常可爱!”“我在学校经常参加一些科普活动,老师会带我们去动物园参观。”“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会告诉我们要保护大自然、节约用水、乘坐公共交通。”
在北京市海淀区一所小学校门口,同学们兴奋地分享着环保知识。一名小学生说:“除了春游和秋游,希望学校可以多组织我们走出校园,到祖国的大好河山看一看,开阔眼界。”
另一位学生则希望有更多接触小动物的机会,“我希望学校能多开设一些保护动物的课程,或者经常带我们去公园、动物保护基地,我想认识更多平时看不到的珍稀保护动物。”
只有真正走进自然,才能激发孩子们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以及环境保护的兴趣。一名带着孩子来北京旅游的宝妈告诉记者,“希望代表委员们可以多关注环境教育、自然教育的话题,学校能开展更多贴近自然的专业课程,让孩子们从小树立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培养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鲜力量。”
而在大学校园中,近年来“环境科学”等学科越来越“火”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非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也对此感兴趣。“作为非环境专业的学生,希望大学中可以多开设‘环境科学’的选修课,供同学们选择学习。”一位大学生说。
文章转载自 中国环境APP 作者:中环报见习记者张韵晨,如有侵权,可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