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今日公布了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通报指出,今年1—3月,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9.9%,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
在今年第一季度全国水质同比改善的同时,有哪些省份和城市的水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呢?记者在公布的数据中找到了答案。
张家界、河源实现高位进步,四川、贵州部分城市突破大
第一季度的水环境质量的好差,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全年水环境质量的排名有一定影响。
从今年第一季度跻身前30名的城市来看,广西壮族自治区占8席,依旧在所有省份中排名第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占4席,在所有省份中排名第二;甘肃省占4席,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并列第二。
这三个省份占据了2023年“好水”的半壁江山。
从排名数据显示,柳州市依旧处于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第一名,代表着全国城市地表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最好水平。
湖南省张家界市的排名令人眼前一亮。作为旅游城市,张家界改善水环境质量,也并非一日之功。近年来,张家界市自觉扛起“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政治责任,利用市生环委、市河长办等调度平台统筹协调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于环保督察、“洞庭清波”专项行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人大执法检查、政协调研指出的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全面开展专项整治,聚焦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工业污染防治、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保障饮用水安全、黑臭水体整治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污染整治大攻坚,水环境质量终于在今年年初跃居全国第二名。
同样令人眼前一亮的还有广东省河源市。河源市在全国水环境质量的排名长期位于前30名,在本次排名中,实现了高位排名中的“大跨步”来到第10名。据了解,近年来,河源市不断探索建立各级河长体系,进一步明晰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水环境治理工作任务,并融入各级志愿服务团队,形成了政府主导、全民治水的新格局。
同样,水环境质量在全国前30名行列中依旧高位进步的还有甘肃省金昌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这也充分体现这些城市在不断自我加压、拿出治水真举措保“好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季度水环境质量排名中,与去年全年水环境质量排名相比,出现了许多“新面孔”,其中包括,四川省雅安市、甘孜藏族自治州和广元市,贵州省安顺市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辽宁省丹东市以及甘肃省武威市。可以看出,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四川省和贵州省为争“好水”也付诸了一定的努力。
黄河流域部分省份治水不力引发关注
在不少城市水环境质量同比改善的同时,不少省份以及城市的水环境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从今年第一季度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后30位的城市中来看,河南省占4席,山东省占4席,陕西省占3席。这三个省份占据了“差水”30名榜单中的三成以上。
导致这三个省份“差水”含量增多的,或许与一些“新面孔”有关,例如陕西省渭南市、咸阳市,山东省枣庄市、滨州市,这些城市出现在排名后30位的城市名单中,让所在省份的水环境整体质量大打折扣。此外,陕西省铜川市水环境质量在今年第一季度成为全国倒数第四,与去年全年成绩相比倒退了22名。
值得关注的是,这三个省份共同处于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的黄河流域。陕西位于黄河的上游,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山东位于黄河下游,三省对于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然而,从历次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情况和历次全国水环境通报情况来看,三省份在治水上还有很长远的路要走。
水环境质量不理想的还有长江流域上的一些“新面孔”。例如排名倒17的云南省昆明市、倒18的安徽省滁州市,这两座城市在今年第一季度的排名中表现令人不满。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启动在即,据了解,本批督察的对象包括长江经济带的部分城市,面对新一轮生态环保督察,这些城市是否能在水环境治理上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值得关注。
第一季度的城市水排名的及时出炉,无疑为全国城市全年水环境质量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这也是在激励排名中进步或者保持前列的城市在珍惜良好的自然禀赋外,再接再厉保住“好水”,变相督促排名靠后的城市必须拿出实打实的过硬的治水举措告别“差水”,聚力攻坚、持续发力为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带来优良的水生态、水环境。
文章转载自 中国环境APP 作者:中环报记者邹祖铭,如有侵权,可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