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环保网APP
扫码下载
雄安新区出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指导意见 明年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全部退出
核心提示:5月1日,雄安新区管委会印发《关于支持新区三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到2020年,区域内高污染和高能耗企业全部退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一批区外承接地产业园区和区内转型升级企业总部基地基本建成,就业安置取得实效,产业绿色化、高端化、数字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意

51日,雄安新区管委会印发《关于支持新区三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到2020年,区域内高污染和高能耗企业全部退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一批区外承接地产业园区和区内转型升级企业总部基地基本建成,就业安置取得实效,产业绿色化、高端化、数字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意见指出,雄安新区三县传统产业经过长期积累,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有力支撑了三县经济社会发展,但也存在小而散、产品附加值不高、环保压力突出、与新区发展定位不相适应等问题。为了积极引导三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雄安新区现代产业体系,新区制定了指导意见。

 

雄安新区三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将坚持产业转移和重组升级并重、对接高新与跨业转型结合,通过提升改造一批、转型升级一批、搬迁转移一批、依法关停一批,推进新区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新区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按照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区域协同、联动发展,开放对接、跨业融合,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等原则进行。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区高端高新产业有效对接,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有机结合,研发生产符合新兴需求和城市建设需求的产品,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强统筹协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充分调动企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

 

建立企业精准帮扶机制。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强化法律约束,按照能效、水耗、环保、质量、技术、安全等标准要求,对现有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进行综合整治。

 

有序推动产业转移。结合新区规划建设要求和进度,制定企业转移计划和时序,引导一般生产加工环节分批有序转移。鼓励企业在转移过程中自愿联合重组,成立产业集团,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健全现代企业法人制度,完善产业链条,提高市场竞争力。共建雄安产业区外承接园区。在新区周边地区选择适合的开发园区,由新区三县和承接地共同建设产业承接园区,承接传统产业企业生产外迁、对接高端高新产业生产和国家级创新平台的成果转化生产。加强与承接地当地政府沟通协调,创新合作机制,探索“飞地模式”开展合作。建设创新产业园区。结合新区建设规划和产业园区建设,聚集三县转型及重组后企业的总部及设计、研发、营销、展示中心,引进一批国内外设计中心、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及贸易中心等,完善产业生态链。

 

积极解决产业转移配套问题。积极帮助外迁企业解决职工子女入学、社保医疗、户籍管理等公共服务需求;对企业转移中涉及的厂房建设、设备购置、人力招聘培训等给予支持;支持传统产业转移腾出土地和厂房有效利用;建立产业转移企业信息库,实施动态管理,实现跟踪服务,落实支持政策。

 

加快推进制造业升级,结合全省“大智移云”工作部署,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快信息化改造升级,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融入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环节;大力开展企业上云试点示范,推进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高端高新产业引入为契机,引导传统产业与人工智能、新材料、工业设计、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融合,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结合新区生产建设急需开发创新产品及服务,拓展产业发展新业态。实施工业设计提升计划,鼓励新区传统产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优势企业开展工业设计合作,扩大工业设计在优势传统产业的应用,支持企业开展新产品创新设计、试制打版、预售体验、消费行为分析,形成工业设计、制造、营销等环节持续优化的产业链。培育骨干企业竞争力,引导传统产业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进行重组重整,建立总部型企业;鼓励国内外优势企业通过受让现有股份、认购新增股份、收购资产、承接债务等多种方式,开展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战略性联合重组;加大对龙头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做强做优。打造转型升级新品牌,引导传统产业有机融入新区特色文化内涵与未来发展愿景,创新性开发一批有雄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建设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化平台,重点打造一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时尚品牌和小众品牌,促进加工生产向品牌输出转变。

 

积极发展服务业。支持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引导制造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加服务环节,鼓励优势传统产业建设电子商务平台,推进优势传统产业生产服务环节市场化、社会化发展;将生活性服务业作为吸纳转岗人员就业的重点,引进一批知名品牌,鼓励企业间并购重组,推动家政服务、物业服务、商贸服务等服务业专业化、标准化;鼓励发展健康、教育、家政、体育、娱乐等民生领域的在线服务平台,基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有效对接服务需求,提升服务供给水平,促进家政服务、住宿餐饮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居民住房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大力支持创新创业。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基地和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器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打造创新、创业空间,积极引导传统行业中小微企业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企业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中需要的管理咨询、股份制改造、工业设计、技术服务、教育培训等专业化服务,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予以支持。

 

妥善解决就业安置。对随企业外迁职工采取支持措施,保证其户籍、社会福利等待遇不变,引导和支持企业完善职工技能培训制度,提升随迁职工技能和素质。支持本地转岗就业,跟踪研判新区大规模建设对新增岗位的需求,组织综合性、专业性招聘对接会,通过适岗培训补贴、就业安置奖励、推行订单式培训等方式,鼓励新区各类企业吸纳传统产业劳动力就业。根据新区开发建设需求,开发公益性服务型就业机会。

 

完善配套政策方面,设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担保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对传统转型升级企业和相关服务机构给予资金支持,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综合打造“一站式”产业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支撑体系。

 

2022年,现有传统产业在经济中比重大幅下降,高端高新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企业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