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环保网APP
扫码下载
中国环境报记者专访厦门大学林伯强:转向碳排放双控,最基础的就是加强碳排放计算的能力
核心提示:中国环境报记者专访厦门大学林伯强:转向碳排放双控,最基础的就是加强碳排放计算的能力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日前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为何要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落实碳排放双控的难点在哪里?需要加强哪些基础能力建设?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对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进行了专访。

      林伯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教育部2007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际能源经济期刊Energy Economics主编,科研成果16次获省部级奖。担任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能源指导委员会执行委员。

      中国环境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这一调整是基于什么样的考量?

      林伯强:一方面,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是适应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把约束性指标往碳上转移,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另一方面,这是充分考虑我国能源结构变化做出的安排。由于可再生能源是不排碳的,能耗双控与碳排放双控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将清洁能源列入控制指标。以前,我国能源以煤炭为主,主要使用化石能源。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双控差别不大。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可再生能源比例越来越大。国际能源署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预计中国将占今明两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55%。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比例越来越高,碳排放双控与能耗双控的区别日渐凸显。为推动我国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有必要改变控制指标。

      中国环境报: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林伯强:控制指标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能会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但具体影响程度目前还很难预测。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控制指标的改变有利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和发展,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投资和使用。这“一正一负”的影响正体现出我国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推动能源结构进一步转型的导向。而能源结构向清洁能源转型正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从长远看,只要控制好指标变化对经济影响的限度,这一变化将成为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

      中国环境报:为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我国已经做了哪些准备?

      林伯强:一方面,能耗双控推行多年,为碳排放双控更快更好地落实奠定了基础。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双控遵循同样的路径:根据“双碳”目标制定总量目标,然后将目标层层分解下去,交给每个地方去执行,再根据实践情况进行调整。我国能耗双控已经实行了多年,在指标分配、落实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教训,吸取这些经验教训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好地实行碳排放双控。

      另一方面,完善能耗双控制度,优化完善调控方式,为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奠定了基础。前面也提到,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双控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计入清洁能源。2021年底发布的《“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首次正式将“原料用能不纳入全国及地方能耗双控考核”写入政策文件。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能耗双控转向碳双控。同年11月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助于及时、准确地监测与获取碳排放信息,进一步构建并完善碳排放核算体系,这为从能耗双控转向碳双控奠定了基础。

      中国环境报:建立碳排放双控指标的难点在哪里?

      林伯强:制定一个全国性的指标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怎样对全国性的指标进行分解,让每个地方心服口服去执行,是建立碳排放双控指标体系的难点。如何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经济实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各方面情况对指标进行分配,是顺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最大的挑战。

此前在能耗双控执行过程中,也出现过年底拉闸限电等问题,今后在分配碳排放指标时,要尽量提前考虑,避免类似问题发生。

      中国环境报:实现碳排放双控,需要加强哪方面基础能力建设?

      林伯强:碳排放是算出来的,要给各省分配指标并要求各省执行,首先要知道各省排放了多少。所以,最基础的能力就是对碳排放进行计算的能力。

而碳排放的计算是非常细致、专业的事。虽然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双碳”战略已经逐渐深入人心,但很多人甚至是专业人士也都是对宏观理念泛泛而谈,真正落实到具体哪个企业、哪个项目、哪个工艺产生多少碳,很少有人能清清楚楚算出来。因为同样一个火电厂,使用不同的煤,排碳量都是不同的。而且碳排放的计算还涉及产业链、工艺流程等方面,计算起来是非常复杂的,如果由不专业的人进行计算,很容易造成误导。

      所以,我认为基础能力建设最关键的就是急需培养一大批非常专业的,真正既懂经济学、管理学,也懂能源、会计算“双碳”的人才。只有计算得准确科学,才能让各地心服口服。

      目前“双碳”人才缺口非常大,而且随着不断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迈进,碳排放的计算会越算越细,计算难度也会越来越大,对“双碳”人才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

      中国环境报:如何做好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双控的衔接?

      林伯强:和能耗双控实施过程一样,碳排放双控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学者、社会共同努力,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最终得到一个全社会认可的合理方案。

实践始终是最重要的,不做永远都不会知道会出现哪些问题。所以,一旦认准方向就要尽快行动,过渡期不要太久,尽快实施碳排放双控。

刚开始的方案肯定有不完善之处,但我们不要期望太高。曲折的过程是必须经历的,真正做起来才会知道目前设计中存在的缺陷,了解指标是否合理、人才缺口有多大等。在碳排放双控实施后,才能进一步理顺与相关机制的关系,如与碳市场机制的关系、与绿电绿证制度的衔接等,逐步完善体制机制。

      中国环境报:面对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地方和企业要做好哪些准备?

      林伯强:碳排放双控是大势所趋,面对这种转变,地方政府、企业要积极推进能源转型,提前谋划布局,这样才能为未来发展赢得更多的主动权和发展空间。


文章转载自中国环境APP,如有侵权,可联系我们删除